《赤子乡土诗人~名家访谈》

2024-05-07 19:28

 《赤子乡土诗人~名家访谈》

用甲骨文书法艺术担起中华文化传承
赤子乡土诗人专刊执行总编张岱庆——专访甲骨文书法家苑建国
1.jpg
苑建国 军旅诗人、书法家、原总参兵种部退休大校军官。现为《赤子乡土诗人》专刊编委会副主任、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原榜书艺术研究会主席、中国甲骨文促进会会长、北京大学和北方工业大学客座教授、中国国际友联会理事、国家一级美术师、国礼书法名家,中华诗词学会会员、中国楹联学会会员、中国书协会员、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。

2024年2月21日,本刊执行总编张岱庆对甲骨文书法艺术家苑建国进行了专访。苑建国就甲骨文书法的一系列历史性、学术性等问题,做了具有启迪意义的解答。特此刊发专访对话,以飨读者。
张岱庆: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,距今约有3600年的悠久历史。但是,今天的人们对甲骨文却知之甚少,很少人了解甲骨文在民族文字、文化的发展中,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。请您就甲骨文的历史定位,给读者做个精要的说明。
苑建国:甲骨文是中国文化之根,中华文明之魂,华夏国粹之首。作为历史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见证,数千年来,中国文字始终以其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绵延不断的历史,印证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足迹,展现着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和伟大创新精神,对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  
张岱庆:您在书法艺术实践中,喜欢篆书的古朴典雅,尤其追求甲骨文的自然优美和豪迈奔放的艺术特点,从中品味甲骨文的深刻内涵,在甲骨文书法创作中汲取形式和内涵的养分。您在榜书创作中,追求甲骨文在刀刻之前的原始拙美,在甲骨文书法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——豪放大气,厚重沉稳。既谨慎又大胆,既严肃又洒脱。请您谈谈榜书创作是怎么回事。   
苑建国:我的标签就是甲骨文书法。至于榜书,开始于汉代许慎《说文解字》中叙:“自尔秦书有八体:一曰大篆;二曰小篆;三曰刻符;四曰虫书;五曰摹印;六曰署书;七曰殳书;八曰隶书。”署书就是题在匾额上的文字,亦称榜书,俗称大字。榜书狭义上的理解就是摩崖石刻、牌匾等,几千的书法艺术是如何传承下来的呢?我们的榜书起了关键的作用。例如,“中国书法名山”的泰山,历史石刻有1800余处,其中碑碣有八百多块。秦刻石,张迁碑,经石峪石刻,纪泰山铭是最著名的四块。就书法流派来说,欧、颜、柳、赵各体应有尽有,而且不乏书法艺术大家的真迹。再比如,宫阙王府、园林名胜、坛观寺庙、名门宅第、工商店铺的牌匾。这些牌匾大都是大师级的书法家或显贵名流所题。如故宫的各个殿堂的牌匾,除了是具有历史意义外,都还具有非常珍贵的书法欣赏作用。再如,乾隆题写的“全聚德”,董寿平所书的“便宜坊”,清朝状元陆润痒、徐悲鸿、郭沫若、董寿平、启功所题写的“荣宝斋”,清代书法家谢松岱所题的“一得阁”等等,都可作为书法的范本。  

张岱庆:那么,就甲骨文本身而言,它在中华文化中,起到了什么样的具体作用?
苑建国:文字发展到甲骨文的时候已经相当丰富和成熟了,从形象的图画到抽象的文字,是人类思维的一个很大的飞跃。这些年通过研究甲骨文,我给甲骨文一个定位:“中国文化之根,中华文明之魂,华夏国粹之首”。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根和魂,大家都在找,说法各一。我理解的这根和魂就是甲骨文。之所以如此说,在于中国历史源远流长,中华文化博大精深,都是因我们的文字记载和流传。假如没有文字的记载,我们还在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,中国历史将是空白。比如,一件出土文物,因有铭文,所以才弄清楚这件文物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的事实,这件文物的价值就会倍增。没有文字就没有历史、没有文明,也就没有文化的传承与发扬。  

张岱庆:甲骨文在我们新时代的生产生活中,处于一种什么现状?
苑建国:就目前来说,对甲骨文这一国之瑰宝重视与普及的现状,实在不能令人满意。比如说秦始皇陵兵马俑,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大力宣传,国内外负有盛名。但是对于甲骨文,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,宣传和推广的力度就显得逊色了很多。再如,甲骨文学的四大家:罗振玉、王国维、董作宾、郭沫若之后,谁是甲骨文泰斗,鲜有人知晓。这说明社会对甲骨文研究和关注的力度在减小,而甲骨文正是我们文化、文明和国粹的根、魂、首。地位与现实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,竟是如此的不协调。  

张岱庆:就您看来,在我们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,就您个人来说,您对改变当前社会对甲骨文“无感”、“淡化”的现状,有何具体举措?
苑建国:几千年的文化如何继承,如何让现代的社会,现代的人了解、喜欢、接受甲骨文? 做为书法家,社会活动家,有责任、有义务,尽我的最大努力为甲骨学、甲骨文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。作为我个人来说,我有这个信念,无论参加何种书法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,我都会申明:我的标签是甲骨文书法! 至今,这个标签我已经用了近20几年了。作为我个人的具体举措,我会在甲骨文创作中,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创新。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,错综变化,但已具有对称、稳定的格局。所以有研究者认为,中国的书法,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。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,即用笔、结字和章法。当代写甲骨文书法比较好的,或者说有成就的甲骨文书法家不多。我理解其原因有三,第一,甲骨文本身是一门学问,需要一定的文化功底,没钻进去就不好懂。没有历史、考古、文字知识,只会写字,很容易误识误写。第二,甲骨文书法驾驭困难。一位甲骨文书法研究者曾指出,影响甲骨书法表现形式的因素包括:笔墨的枯湿浓淡、纸张的吸水与磨擦、运笔的轻重与缓急,书家的功力与学养等诸多方面。有成就的甲骨文书法家,一定是驾驭各种技巧的高手。第三,利益驱动,写甲骨文,费时费力,经济效益不如别的书体。

张岱庆:甲骨文榜书创作,是一件寂寞、孤苦、一人独自面壁的事情,且爱好、接受的人又很少,即受众面较之其它艺术,是偏窄的。您要达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,必然是困难重重。您会在这条布满荆棘路上一直走下去吗?  
苑建国:我开始写甲骨文时也没几个人支持,但我坚持下来了。坚持下来是需要勇气的。一是前面说的,我认为我有责任和义务来弘扬甲骨文这一“根、魂、首”。二是得益于我喜欢收藏。比如说化石,都是几千万年,几亿年前的。跟越久远的事物对话,感觉时空距离就越小,这是一种享受。写字也是这样,就像是跟老祖宗一起去追根溯源,这种感觉就像寻宝,甲骨文就是我寻宝的结果。我写过小篆,小篆非常规矩,左右对称,间距一致,后来研究金文,甲骨文,我发现了甲骨文妙趣横生的意境。甲骨文蕴含着易经、哲学的理念,渗透着阴阳、八卦的精气,凸显着自然、万物的灵动。3000多年以来,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、篆书、隶书、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,但是以形、音、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,并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、审美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,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。三是我几十年从军的经历和军人气质的养成。军人就有一种坚忍不拔,不屈不挠,勇于探索,敢于胜利的精神。好多朋友劝我写行书,我说我的标签就是甲骨文,我要让观众在观赏和审美中了解甲骨文。对此我要锲而不舍,坚定不移。我就要通过办展览,进学校,进军营,进企业,进社区,把甲骨文传承下去,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做出我的贡献。  

张岱庆:创作,是一个苦差事,可就苦在不能重复别人,要走出自己的一条新的、独特的路。就您的甲骨文榜书创作,您的创新之路,或者说,您的艺术创新之路怎么走?    
苑建国:我认为,创新首先要表现在如何还原甲骨文那原始的、刀刻前的拙美。我们看到的甲骨文是先人以刀代笔刻到甲骨上的,本来就是先用笔沾朱砂写上去,然后再用刀刻。而今人写甲骨文书法是以笔代刀,不能一味的追求刀刻效果,毕竟刀锋和笔锋是不一样的。很多写甲骨文的书家,一味的模仿刀刻效果,写的纤细,生硬,过分追求刀刻的感觉。这种甲骨文书法从型上像甲骨文,但是没有书法的韵味,缺乏美感。我强调,甲骨文书法是以笔代刀,既要有刀的感觉,更要有运笔的韵味。我们写的是甲骨文的书体,而不是甲骨文的刀法,这是甲骨文书法的根本点。摹写的甲骨文,不是书法的甲骨文。我一直提倡写甲骨文,是要体现甲骨文原始的那种拙美。这就是创新。创新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把甲骨文写大。甲骨文都是几公分几毫米的小字,我把它们写大了,成为了甲骨文榜书。以前说尺为榜,到今天可以按照公分说,没有具体的界定。超过大楷就可以称榜书。我们搞中国榜书首届大展的时候,标准是单字30公分,到第三届的时候,就把字体缩小了5公分,为25公分。德高望重的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、原副主席刘艺就说过:‘榜书书体很难写,字大,不好驾驭。从古代说起,写字都是席地而坐,写字的时候坐着写,盘腿写,跪着写,后来有了椅子,坐在椅子上写,再然后站起来写,眼界就看的比较宽,就像骑马驰骋一样,气势就不一样了’。榜书字大难写,难在何处? 从书写主体者说,难在胸襟上,难在气魄上,难在见识上,难在功底上。一个榜书家,要有豁达的胸襟,超凡的气魄,广博的见识,深厚的功底,这些内在修养,需要丰厚的文化底蕴作基础。虽然这个创新对我具有挑战性,但我在榜书艺术研究会,崇尚榜书。一是我的职责,再者榜书在传播甲骨文方面,取得的实际效果非常好。甲骨文本来就很少有人认得,再写的小,大多数的人都不会看。即使看,感觉也像是在看天书。甲骨文榜书就不一样了。用榜书写甲骨文,用行书做注。如,我写一甲骨文榜书“舞”字,会在一侧用行书注释:舞,甲骨文之舞,字象形,似一人手持饰物翩翩起舞。这样,这幅字就像一幅画,一幅有注解的画,让人一目了然。

张岱庆:艺术,因为有了审美价值,才吸引更多的人来欣赏。就我自己而言,我在读一篇文章、一首诗、一部书、一幅画、一个雕塑,等等,我常常会随着作品中那美妙的景色、动心的情节、人物的命运起伏而高兴、而欣慰、而喜笑、而愤怒、而痛心、而流泪……我的喜怒哀乐都是作品的感染引起的。这种审美效应,我想,每个读者都会有不同的体验。这种体验引起的情绪波动,其实就是审美效应。您为了提升创作的影响力,是怎样来追求创作审美力的?  
苑建国:审美中了解甲骨文是我的价值取向。汉字造字有六原则:象形、指事、会意、形声、转注、假借。这使得每一个汉字都可以成为一个故事。这个故事从哪来,就从这个汉字的内涵,本义来分析,解析出一个造字故事。解析汉字的本义,追根寻源应该从甲骨文入手。比如国家的国:繁体字是由“口”(城墙)“戈”(兵器)“口”(人口),再加一个“一”(土地)组成。有这样一种简单字面解释:以城墙为界,用军队、武器保卫人口和土地。其实,这个解释也是望字生义,真正符合国家的“国”字本义,还是要看甲骨文。甲骨文里的“国”就是一个“戈”一个“口”,没有城墙也没有土地,就是用武器保卫人口。在古时,掠夺别的国家的人口,要的是老百姓归顺,而不是掠夺土地。人归顺了,领土不就随之归“国”了吗?用甲骨文写榜书,字数不多,言简意赅,一般写完,我都会用行书加一个备注。深奥的艺术,通过深入浅出,普及了甲骨文知识,让大家在观摩当中了解甲骨文,了解甲骨文书法,了解榜书。这也是我甲骨文书法的价值取向之一。每个甲骨文字,每个汉字都有一个故事,解释起来妙趣横生。用这种方式普及甲骨文,传承传统文化,也是社会责任的体现。所有文字都源于物形,实践也证明在娱乐和审美中了解甲骨文的确是一个有效的办法。我在学校给同学们做甲骨文书法演示和讲座,小学生听懂了。“奥,原来我们学的字,最早就是把身边的人和事画下来的符号呀。”可以推想这些孩子已经对中国的文字起源产生了兴趣;外国人认为学汉语写汉字是最难、最头疼的,我给外国友人做甲骨文书法演示,象形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,这些外国人一会儿就懂了,“哇,中国字就像画。”这些老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。2011年,我写的甲骨文榜书配上释文,被带到韩国,送给了卢泰愚和卢武铉夫人,出乎意料的是卢泰愚一看就懂。2012年6月,朋友把我写的“友好交往”甲骨文榜书送给南非大使馆总领事,翻译把释文一念在场的外交官全明白了。在我参与的一些活动中,也是通过甲骨文书法,传播文字与书法知识,引导、培育观众的审美意识,从而达到宣传中国传统文化、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。  

张岱庆:一门艺术,从自身看,是独具于其它艺术的。但是从哲学的角度看,两个乃至多个、无数个独具的艺术,又是有着内在联系的。您是怎么把甲骨文这个独特的艺术和其它艺术进行联系、沟通、互补的?
苑建国:2008年,北京湖广会馆暨戏曲博物馆为迎奥运,举办了几场“戏曲主题绘画展”,其中,为我主办了一场“戏曲甲骨文书法展”。戏曲起源于原始时期的歌舞,汉字起源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。把这两种古老艺术形式结合起来,用甲骨文的象形、指事来表现生动、丰富的戏曲内容,新颖活泼,耐人回味。由于反响非常好,中国戏曲学院又邀请我举办了一次。用甲骨文书写戏曲文学剧本中的相关内容,通过书法作品介绍有关京剧方面的知识,件件作品要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,还要力争达到书法艺术的水准,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京剧文学剧本中的文字是精炼、凝重、寓意精邃的,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。以此为内容,用甲骨文字体来书写、展示,必将通过视觉形式,让观众细心体味台词之中意蕴,也将通过观赏对‘甲骨文’有进一步的了解,达到了一举两得效果。诚然,甲骨文、戏曲两种古老艺术形式,距离我们生活的时代,所熟悉的内容已经有相当大的距离,正因为如此,对京剧艺术家、甲骨文书法家来说普及与宣传更是责无旁贷的事。  

甲骨文原本是在龟甲、牛肩胛骨上用尖刀镌刻的卜辞,其历史价值虽是连城难易,如果效仿甲骨文原迹书写必然显得线条单调、乏味。苑建国在创作时大胆创新,运用浓重的笔墨,加之粗细的变化,结构的疏密对比,款识位置的灵活而巧妙的安排,底色的多样变化加之装裱精良,使得满堂生辉,观者津津乐道。难题之二,甲骨文是中国汉字初创时期的文字,留给后世的文字数量有限。因此给今人书写繁复的内容带来极大的不便和无奈,只能采取‘借用’之手段来弥补。‘借用’也并非随便‘借用’,而是必知其来龙去脉,有法可依,不可乱用。苑建国在书法创作上是花了很大功夫的,观者自有公允的评论。我首先强调和肯定的是他的勤奋好学精神,他的大胆探索、求新精神,他的一往情深、执着的精神。李力生先生参观了这个展览并给予极高的评价。  
苑建国说,好多人让我写行书,我说我的标签就是甲骨文,我要让观众在观赏和审美中了解甲骨文。对此我要要锲而不舍,坚定不移。我就要通过办展览,进学校,进军营,进企业,进社区,把甲骨文传承下去,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做出我的贡献。   
张岱庆:苑建国先生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创作甲骨文榜书,这是书法界中很少有人走的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。他所创作的,其实是在历史文字中仅存的骨骼,这是他自己坚守的历史使命。用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孙正隆的一段话来结束本篇采访:苑建国从生命原有质朴的拙美中提取了现代审美的元素,重塑了甲骨文诞生时的血肉之躯,触动了远古文化和艺术闪光的灵魂,从而使人观之不得不由衷的感悟出历史的厚重和岁月遗失的苍凉。他把甲骨文表现的神采飞扬,将甲骨文赋予了血肉和折射了原始的生命而情感高昂;他将现代人审美眼睛链接古人颤抖的契刻之手而大胆假设,将五千年流淌历史折叠起来,让现实与远古碰撞而求证一切。

苑建国甲骨文书法作品欣赏:
2.jpg
↑集福 
集,三只小鸟落树上为集,众鸟共栖之义。
福,由供台和酒器组成。本义是用酒祭拜神或祖先,祈求保佑赐福。
3.jpg
↑紫气东来
紫,形声字,由此和系组成。此,又是由足和人构成,人一跺脚即此地之义;系,似缠绕的一团丝线,为防散脱而上下束起。用颜料染成的丝线颜色为紫。
气,似气流升腾之形。后加米,简化字又回甲骨形。
东,上下束起的囊袋,上面开口为西,东西特指物体。后引申为方向之东西。
来,来和麦混淆。来字似麦子,穗、叶、茎、根俱全。而麦字(繁体)则由三个人和倒写的甲骨文足(不是夕)组成,本义是众人迈步走来。来和麦约定俗成至今。
4.jpg
↑家门龙象
家,屋里有猪为家。猪是人类最早驯服的供人食用的动物,象征财富。至今我国南方农村,还保留着人与猪住在一起的习惯。古时穷人房无一间地无一陇,有人谦称自己家为寒舍。
门,象形字。由门框和门扇构成,上下通透,供家禽畜出入。
龙,象形,突出首和尾。
象,大象的突出特征是鼻子。
5.jpg
↑吾一日三省吾身
6.jpg
↑好友共饮一壶酒
好,女和子组成,本义是女人生育有后为好。
友,两手联一起,二人拉手为朋友。
共,众人用手把重器一起抬起为共。
饮,似一人捧酒器畅饮。
一,数字 ,一横,两横二、三横三、四横四。
壶,像饮壶之形,壶身、盖、把手、出嘴。
酒,中间是酒器,两侧一说是水,酒由水而酿;一说是热气,古人温酒而饮。
7.jpg
↑道德传承
道,中间是人首(头)和足(脚趾),左右是行(路口),供人行走的路为道。
德,左为行,右为眼睛顺一条直线,走正道,规范思想品德。
传,中间为囊袋,右边用手将囊袋交与另一人背走,为传递之义。
承 ,双手把刚出生的婴儿托起 ,《说文》承,奉、受也。
9.jpg
↑花好月圆
花,象形,朵、茎、叶、根俱全。
好,会意字,由女和子组成,古代视女人生育续嗣为好。
月,象形,月亮常态是弯的。
圆,指事字,在鼎口作标注,说明鼎口是圆的。

↑明月入怀
明,会意字。由窗户和月组成。在漆黑的夜晚,月光从窗户照进来,有了光亮为明。后来,窗户讹为日。
月,象形字,月亮的常态是弯的。
入,象形字,似箭镞射入之形。
怀,会意字,把人抱在胸口为怀。
10.jpg
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。
12.jpg
↑玉爪 
古人对茶叶的的美称,因茶叶在沏泡过程时成鸟爪形状而得名。
玉字,用皮绳串起的玉片,上下打结。古时佩玉是宫内或达官显贵专属,普通庶民是不许享有的。
爪字,似鸟爪或人抓东西的手形。
13.jpg
↑三月三
甲骨文连体字。
桃花笑迎三月三,约俺瑶池会众仙。
云台托起生日宴,玉液觥筹又一年。
(自作诗一首,生日有感)
14.jpg
↑幽梦
幽,火烧丝线时的深炯情景为幽,几个小点是冒出的火星。后来把火盆讹变为山。
梦,把字逆转九十度看,人睡床上被惊醒,竖眉、睁眼、伸臂、踢腿。后来省略了床,头发讹变为草,手臂成环抱为冖,腿成甲骨文倒写的足(不是夕)。
山前小栈静幽幽,曲径斜台无意留。
捧书不知日月转,推案方晓已三周。
(自作诗)
15.jpg
↑雪中游
雪,天上飘动羽毛,即鹅毛大雪。
中,地域中央竖一标志为中字,为醒目,竖杆上下束有彩带。
游,小孩儿举旗玩耍为游。后加走之旁,再后来将走之旁改为三点水旁。
寒风冽冽水迢迢,塞外茫茫白雪飘。
借问酒家何处有,老翁回首指南桥。
(自作诗)
16.jpg
↑家 
屋里有猪为家字。
分享到:
文章评论 · 所有评论
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
点击加载更多
© 2016-2018 河南新闻网 http://www.hnanxw.top/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:2632676114@qq.com